设置字体大小:【大 中 小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版 】 发布时间:2013-12-07
绿道是一种线型绿色开敞空间,通常沿着河滨、溪谷、山脊、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,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,连接主要的公园、自然保护区、风景名胜区、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。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可分为生态型、郊野型和都市型等三种类型。
2011年以来,蔡甸区依托后官湖水系滨水特色和灵秀的生态景观资源,突出"山水相融、田园相映、林城相依、知音文化"等功能,着力打造110公里后官湖郊野绿道,并在推进文化绿道建设、发展绿道产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。
一、后官湖绿道的主要特点及功能
后官湖绿道是武汉城市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武汉绿道网络中的山水观光型郊野绿道,绿道环后官湖、知音湖、白莲湖、高湖等湖泊而建,规划总长110公里,设计宽50--100米,其中自行车道宽4米,人行步道宽2米,总投资约10亿元。从2011年8月启动建设到2014年底建成,目前,环白莲湖10公里示范段和白莲湖广场(驿站)正式投入使用,已成为蔡甸区乃至武汉市的一张绿色名片,是周边地区游客观光游览的重要去处。
后官湖绿道凸显三大主题,形成五大系统,具备四大功能。
——三大主题。即雅韵知音故事。通过营造景观氛围,集中展示音乐主题雕塑和建设高品质视听场所,打造知音故事演绎区、音乐体验区、安静休息区、休闲活动区等特色板块,诠释知音主题。动感田园风光。通过集中展示农耕、园艺、养殖等农业生产全过程,打造文化展示、农耕体验、生态走廊、户外慢行、体育活动、休闲娱乐等特色板块,达到娱乐、科教、体验相结合的目的,实现农耕文化与都市的完美融合。静谧莲花水乡。通过荷塘体验、荷文化展示、荷产品交易,打造一批采莲挖藕、捉鱼摸虾等游客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。
——五大系统。即隔离系统。运用绿色缓冲带和隔离带,隔绝城市污染及噪音,为区域内生物种群自由迁徙和基因交换提供足够空间及生态屏障。绿化系统。在最大限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区域内现有自然植被的基础上,栽植一批品种丰富、种类繁多的乔、灌木及地被,切实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健康稳定。慢行系统。包括人行步道、自行车道、水上游艇等,开展假日生活体验及短时、短途户外运动交流活动,倡导便捷、环保、健康生活理念,引领绿色出行、低碳生活方式。服务系统。设置驿站、自行车租赁、车辆换乘、餐饮休憩、商贸等配套服务设施,营造自然、宁静和人性化的休闲环境。标识系统。包括信息标识、道路标识、规章标识、警示标识等,方便市民了解绿道、使用绿道、享受绿道,最大限度发挥绿道效益。
——四大功能。即湖泊修复功能。启动湖泊"退渔还湖"工程,加大水生植被及水体的修复力度,提高湖泊自净能力,还原湖泊生态功能。2010年,我区尝试在后官湖实施"禁养",湖泊水质明显改善。监测数据表明,后官湖水质已由"禁养"前的Ⅳ类,恢复到今年6月份的Ⅲ类。引入国际先进的雨水花园设计理念,恢复自然雨水循环系统,局部替代市政基础设施建设。生态保护功能。利用环湖绿道形成的天然屏障,保护和优化绿道及周边河流、湿地、森林等生态资源,还湖于林,还湿地于水,保障和促进生态系统安全。休闲游憩功能。绿道为市民提供了慢行、休闲、娱乐的场地,使绿色、生态、低碳休闲成为可能和未来发展趋势。旅游经济功能。绿道将自然融入人文、将人文融入生活,全面提升了后官湖水系生态宜居环境,促进了环湖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,为扩大就业、增加居民收入、繁荣消费市场起到积极作用。
二、推进绿道建设的几点思考
按照武汉市委、市政府绿道"一年建成示范线、五年形成主骨架、十年全部建成"的总体部署,我区后官湖绿道建设正处于形成主骨架、逐步建立管护机制的攻坚阶段,如何在此过程中将文化绿道理念贯穿于绿道建设全过程,提升绿道文化品味,扩大文化绿道影响,推动绿道产业发展,使绿道成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亮丽的名片,是摆在绿道建设和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。
(一)以文化为魂,建设文化绿道
绿道是线形绿色开敞空间,如果不赋予文化内涵,绿道将失去生命和活力。"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",自古以来道路就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推进后官湖绿道建设,必须注入文化艺术元素,建设文化绿道,以文融绿,以道载文,实现从有形文化绿道向无形绿道文化的提升。
一是突出知音文化特色。蔡甸有3000多年的文明传承,孕育了知音文化,是武汉的文化之根。知音文化蕴含着诚信、平等、和谐、感恩等文化特质,塑造了蔡甸人诚实守信的个性。把知音文化植入绿道建设,全面提升文化绿道的内涵。加快推进知音博物馆、知音文化创意产业园、华中收藏创意文博城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,并由绿道进行串联,形成一条传承知音文化的绿色景观带,真正让游客在畅游绿道、品味知音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其中、乐于其中、幸福其中。
二是充分发挥绿道的文化展示功能。绿道作为公共开敞空间,在规划建设时应将文化元素,融入自然景观之中,使之融洽、共生、发展。同时,通过绿道这个动态平台,既展示蔡甸山水生态和人文景观,又借助绿道网络,建设若干文化长廊,促进绿道与文化融合。将蔡甸独特的荷文化、渔文化与绿道原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,突出游客骑行体验与互动参与,引导游客参与观荷采莲和养鱼捕虾等活动,让游客在体验互动过程中感受文化韵味。
三是促进人与自然融合。道为民所建,绿为民所享。绿道作为游客亲近大自然的休闲平台,应与自然和谐相融。因此,建设文化绿道,必须坚持以人为本,不断满足人的各种需求,促进绿道空间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。后官湖水系是武汉近郊最大的自然湖泊水系之一,是城市不可多得的生态"氧吧"。建设后官湖绿道,既可以保护固化湖泊岸线,阻断人为填湖和破坏湖泊生态环境,又为市民打通了亲湖亲水的通道,提供了绿色生态空间和休闲娱乐平台,努力把绿道建设成生态之道、文化之道、幸福之道。
(二)以产业为支撑,发展绿道经济
绿道不仅是休闲、观光、健身的通道,更是对接城乡居民需求,吸引各类产业要素聚集的绿色通道。绿道建设应与绿道产业发展相结合,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到绿道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来,促进绿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。
一是结合历史人文景观发展主导产业。蔡甸是知音故里。2000多年前,晋大夫俞伯牙与楚樵隐钟子期萍水相逢、一见如故、琴笛合鸣、一约经年,直至钟子期临终留遗嘱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,二人演绎了"知音一会"的千古佳话。后官湖绿道白莲湖线起于知音故事发源地--马鞍山南麓,沿线上、中、下集贤村、钟家台、上锚洲、下锚洲及知音文化公园、升官渡、打鼓渡等历史人文景观密集。以绿道为依托,大力发展现代婚庆产业,不仅与知音故事内涵契合,而且能够有效聚集人气,促进文化绿道和绿道产业相融合。积极推进知音·百年广场、鲤鱼跃龙门、花烛酒店等婚庆产业重点项目建设,进一步整合世茂嘉年华、和记黄埔商贸城、文化博览城等现代服务业资源,不断夯实婚庆产业基础,引入国际婚纱品牌发布、婚纱摄影、珠宝展示与销售、婚庆策划及全程服务等现代婚庆理念和婚庆产品生产经营模式,打造"天下第一宴"品牌,形成完整的婚庆产业链。
二是结合生态特色开发旅游资源。后官湖水系周边山水等生态资源丰富,后官湖、白莲湖、知音湖、高湖等四大湖泊烟波浩淼、水域辽阔,天子山、马鞍山、凤凰山、笔架山、横山等山体点缀其间。110公里后官湖绿道将这些湖泊山体有效串联,形成一条欣赏田园风光、水乡风貌、山林野趣的绿色景观通道。开发绿道沿线的旅游资源,应充分利用这些生态资源,开发极具蔡甸特色的旅游产品,更好地展示莲花水乡特色。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,鼓励绿道沿线农民加快发展农家乐、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游,打造大山口民俗风情主题村,建设务农体验、农产品采摘、捉鱼捕鱼、荷塘体验、农业生产全过程展示等农耕体验区,变农业基地为旅游产品、变村庄为农庄、变农产品为旅游产品,力促农民增收致富。
三是结合旅游节庆活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。充分发挥绿道驿站游憩服务功能,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,顺应旅游需要尤其是体验、休闲旅游迅猛发展的趋势。定期举办农产品采摘节、荷花节、赏花节、捕鱼节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,满足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、返璞归真的需求,加快发展农耕体验游;定期举办环湖自行车赛、龙舟赛、四季垂钓赛、体育拓展训练、航模表演等活动,满足骑行及徒步游客健身休闲需要,加快发展健康益智游;定期举办茶艺节、戏曲票友赛、音乐表演与培训、绘画写生赛等活动,加快发展文化绿道游。
(三)创新建设模式,形成绿道建设合力
高标准完成后官湖郊野绿道建设,预算总投资近10亿元,必须创新建设模式,完善多元投资体制,形成全社会参与绿道建设的浓厚氛围。
一是多渠道筹措绿道建设资金。坚持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享原则,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绿道建设。在明确区现代农业投资公司作为建设主体单位的基础上,将绿道驿站经营权、路段冠名权、水岸游艇码头经营权进行拍卖,加速推进绿道驿站和商业服务网点建设。引导企业、单位或个人采取认建、认养和自种纪念树、纪念林及会员制等办法,推进绿道特定区域或段面的绿化和自行车道、人行步道、标识标牌及水、电、讯等配套设施建设。在符合总体规划的前提下,鼓励社会力量在绿道沿线适度开发建设一批亲山、亲水、亲树等亲近大自然的旅游项目。
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。出台支持绿道建设的政策措施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,采取多种形式建设绿道。实施激励性财政补贴政策,建设一批绿道"兴奋点",拓展绿道活动空间,提高绿道使用效率,吸引国内外游客"消费"绿道。
(四)建立长效机制,强化绿道管理
绿道是一项公益性工程,须建立健全绿道维护、运营、管理长效机制,确保绿道各项功能充分发挥。
一是细化绿道管养办法。进一步明确绿道管理机构,鼓励采取市场运作、社会参与的方式,维护、运营、管理绿道。尽快制定出台绿道管理办法,明确责任主体,强化责任分工,形成管养合力。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,不断完善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管理运营模式,实现绿道的可持续发展和规范管理。
二是完善配套设施。绿道作为串联各类景区的公共开敞空间,应始终围绕游客"吃、住、游、购、娱"等六大要素,不断完善步行道、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行游路径,建设停车场、休息站、旅游商店、自行车维修点、公共厕所等游憩设施及安全、照明、遮阴等设施,特别注重慢行系统与公交、旅游线路的衔接,方便市民、游客出行,体现人文关怀。
三是广泛宣传。绿道文化的培育、绿道休闲旅游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、持之以恒的长期过程,需要得到广大市民、游客的认可和参与。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,各类社会团体要积极参与,通过举办摄影、绘画、征文等活动,利用电视、报纸、网络等各类媒体,扩大绿道影响,培育广大市民亲近自然、爱护生态、休闲健体理念,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,提高绿道使用率,真正让绿道成为展示富裕蔡甸、文明蔡甸、生态蔡甸、幸福蔡甸的纽带和窗口。